蔡远方先生长篇史诗《追梦》的创作,是一次倾注才情与初心完成的马拉松;是一次以激情与恒心托起的追梦之旅。
长诗由追梦开篇,筑梦起步,圆梦寓于诗情诗意之中。依次为天下篇、修身立德篇、为政廉政篇、敬民笃行篇、育人任贤篇、战略思维篇,直到新时代篇章,再以敢当篇作为尾声,可谓“复兴之梦,奋斗之梦,图强之梦,希望之梦”。作者布局宏伟,心思缜密。整体理念,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灯塔,为图腾,为背景。创作手法上,以一党一国一民族为经,以国内、国际风云为纬,精心编织。漫漫十五载,寒尽春暑来,潜心伏案,记录、归纳、口吟、挥毫成篇,结而为集,集而为唱,唱而为诵,终成巨篇。
文学有小桥流水人家,雪月风花抒情;大江大河奔涌,高山大吕洪钟。史诗《追梦》聚焦百年党史这根核心发展主轴,一线贯之,整合重要历史节点、代表性时事,使实现辉煌梦想的各种成果,通过艺术性的撷取、提炼,源引生发,点、线、面彼此呼应,相辅相成,呈现了一个多元素、多维度,具有一定广度、深度的文本语境。进而,形成了一种如二月河先生在《追梦》序言中颂扬的“愚公造山”式的精神气场。显然,这部史诗的底色是明亮的,含有充足的正能量。诗文中,作者对语言的功力运用着心于朴中见意,水中见潭;以客观的、忠于历史与本真的抒写基调,对繁杂、多绪、宏大的主题,进行多角度的推进、呈现。全篇行韵晓畅,走笔不拘窠臼。在诗词的社会性与专业性之间,勉力做到了价值平衡、审美平衡。此篇功用极致,实属罕见。难能可贵。
凡规模文学创作,作者皆需具备一种长性。这种长性所呈现出来的耐力,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作者的综合素质做为支撑。尤其是诗歌创作,成文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激情式(或曰灵感型)创作;另一种可称为经验性创作。前者多发生在初写者、年青人身上。正所谓青春期写作。激情满满,火花乍现,灵光一闪,笔下成文。这类创作要适时加以引导、充实,否则会陷入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后者多发生于成熟作者、盛年文学家身上。如果把诗歌艺术做为一种文学创作来真正追求,而不仅仅是以个人情绪随意抒发的工具,那么,创作到了一定阶段,凭经验创作的重要性就会越来越凸显。此为成熟文学艺术家的功底所为,需终生修炼。特定的载体,事关重大题材的创作,离不开厚积薄发、可持续的经验性的创作能力。笔者将此称之为“马拉松创作”,属实力加耐力的拼搏。《追梦》作者蔡远方先生属于后者创作类型:功底扎实,实力雄厚,恰逢盛景,天时、地利、人和碰发出了强大的文化气场。仔细读来,诗隙行间处处皆有火花乍现,灵光四射,这属潜在激情的不经意释放,是大诗人,大艺术家长期修炼地灵魂绽放。此属特质,“是艺术家与科学家的根本差异之地”(马斯洛语)。不可复制,更无借鉴之途。
纸上行走。《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全唐诗》《花间集》《唐诗宋词集》……这些浩如繁星的瑰宝,是胞浆汉诗底蕴、风华的母体。诗歌创作在回溯历史、观照当下、趋同创新的探索过程中,少不得要珍视对传统诗学精华的继承与传扬。蔡远方先生正是基于追索传统文化诗词艺术的广博、精髓内涵,基于一位学者的学养修为以及艺术综合和思辨能力,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奋斗历程,对不同时期各个领域不辞艰辛取得的累累硕果,进行了诗性的梳理、叙述和讴歌。以文言娴熟的功底、驾驭诗词语言的独特审美技法、全景式描述时事人物的经验优势,历经长达十五年的不懈笔耕,持续的积淀、升华,完成了这部洋洋数千行的七言长诗《追梦》。呈呕心力作,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其崇高意义,已不囿于创作本身。
诗歌评论家雷武铃说:每个诗人都想写出也必须写出“自己的诗”。中心意思是诗的内容是诗人自己特定的切身体验和感受,语言表达有诗人独特的方式。“诗”——意为着由内容和语言方式合成的个人风格在诗歌美学上的有效呈现。这种诗歌美学,既基于对历代诗歌传统的回应与致敬,也基于对新的诗歌创造性的想象与拓展。“自己的”和“诗”这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才能造就一首优秀诗作。对此,笔者深以为然。就诗歌而言,我以为诗歌即呼吸——本真,自然而然。应有生命的温度,更有灵魂的维系。诗人应在通融的语境下完成自己的诗歌抱负。无论是用复杂的语言镜像、技巧以对照复杂的世界,还是用日常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以叙述世事人情,都应有诗人自己的表述坐标。此种意境,蔡远方先生明显准确地找到了。他以自己独特的文化方式,创造了一个满满正能量的精神气场,阅者为之动容,歌者为之激情。朗朗成诵,行云流水,情挚意深,一泻千里。也使得《追梦》区别于其它任何一部作品,其艺术品质具备了清晰的辨识度。《追梦》的主题写作意识与政史高度信息含量的碰撞,其灵光成为艺术结晶。
蔡远方先生少儿成诵,吟诗为生。挚爱祖国,挚爱人民,挚爱中国共产党。这种情怀寓于满腹“诗经”,孕育成篇,营造出一座神圣的精神殿堂。
年国庆写于北京
作者孤城:原名赵业胜。诗人。中国诗歌网编辑部主任。
《追梦》《筑梦》作者蔡远方:河南籍诗人,学者。北京海淀作协会员。
(作者供图)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