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文,我们详细介绍“一条鞭法”三杰,为什么只有潘季训受到张居正重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潘季训属于纯技术工作,在政治上不像海瑞。海瑞如果受到重要,在海瑞“恢复洪武体制”的改革原则下,包括张居正在内90%的人都要利益受损,那么,结果自然可以想见。
在朝代更替危机下,别说什么先进、退后,先保命比啥都强
我为什么对海瑞的“恢复洪武体制”非常认可呢?就在于在万历时期的中国无论在科技、政治体制、经济总量上都不输于欧洲。以当时的军事装备和科技水平,对于“大一统”的明朝,欧洲是没有能力对抗的。这也是为什么葡萄牙、西班牙只能做“国家海盗”,英国花了二百年的时间才逐渐殖民印度次大陆的原因之一。
同时,康熙皇帝在四十三年(年)以前因为在宗教政策上较为开放,引发欧洲对中国文化的讴歌。从万历到康熙,中国在综合实力、软件建设上高于欧洲。中国不可能学什么后来的欧洲光荣革命,而且他们也不会知道。
所以,不要说什么海瑞的观点是“落后”。你不落后,但问题是每次朝代末期都是一群“假白须白发白袍”的大忽悠在说什么“前进”“后退”。从农业进入商业进入小手工业进而有工业化雏形,被称作“资本主义萌芽”,但问题是,中国无法发展出“资本主义”,因为,本身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人口使然。
从历史后来者看,既没有办法向外看,又不能按照生长轨迹继续发展,反而造成“官场如商场”的环境。张居正为此制定了“考成法”,但总体上说,考成法就是官员考核、选拔等制度,重新按照朱元璋、朱棣两朝制定的规则进行总结、升华而成。本质上并没有划时代意义,这也是历史学界有部分人不愿称张居正为改革,视其为革新的原因。
在如何治理晚明这个问题上,海瑞、张居正走的方向是一样的,即都是向后看。这是在政治上。在经济税收改革上,按照原有的历史路线前进。只不过二人走的程度不一,正如晚清左宗棠、李鸿章的路线之争一样。
真正能救国的路线基本不被朝代末期的统治集团认可,然而,无论是张居正改革还是李鸿章式洋务运动,带给国家的都是愈发腐败、愈发自私自利。最终,天下崩殂。官员不再为民谋福利只为自己,百姓不再信任官府拼命地去奔着幻境的金钱而去努力。最终,为他人、他国做了嫁衣。
相反,按照海瑞观点“恢复旧制(洪武体制)”的话,确实对于明朝的商业活动是一个致命性打击。但晚明经济本身就是一个高度畸形的商业体系,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走私经济、海盗经济势力非常庞大,这些人为了获得安全对官场进行很大渗透。同时,这种氛围也传染到军事领域,像郑芝龙最为典型。而在其之前,海盗、走私商以军功或投降官府获得军事地位的情况并不少见。
可以说,晚明的灭亡根本上就是商业畸形导致的“官场如商场”(崇祯语)。这时候,你不将畸形的商业打碎重组,你使用什么方式都是错误的。这就不可避免的对商业经济产生影响,但问题是你可以保住政权。一个生命周期重新开始,但因为有相应的历史经验,你这个生命周期的重新建设无论是萌芽期还是成长期其发展速度都不会很慢。
张居正为何不按照海瑞的改革路线前行
张居正之所以不能按照海瑞的观点去做,主要原因三点。
其一,张居正自身的问题,他属于利益集团中的一员,无论是享乐还是个人权利任免都习惯于按照潜规则私下运作。这就说明,他本身最后就是海瑞战略的打击者。这就是怕。
其二,打破现有制度不是一般人敢于做的事情。这就是不愿意。
其三,张居正权力崛起依靠的是朝廷内外五十余名官员的支持,这些人既有官商(家族成员从事商业活动的官员而不是官商勾结的意思)家族的张四维等人,又有军事领域的王崇古。而且张四维、王崇古等既有亲属关系又有商业合作(盐业,中国当时获利最大的大宗商品)。也就是说,张居正也是在最强大的经济畸形体才得以获得权力。这就是不敢。
综上所述,张居正不可能按照海瑞的观点去进行改革,但因为海瑞的威望很高,在此情况下,只能把他名义上抬高,实际权力缩小。
以上是从海瑞战略的极端表现去考虑。但是,请注意海瑞在政治上并非一条路跑到黑,否则,也不会在官场长期生存。海瑞的厉害在于能够破除自己的物欲,真正的按照儒家理念去执行。因为无欲无求就敢于按照真理和道义、规矩去做。
人生活在现实中,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这样做不对,而是因为自身利益、周边很多人都这样做得到了利益等,这种人如果是少数,还有救。如果统治阶层大部分、掌权者都是如此做的话,那么,国之存亡就在于某个特殊时期的来临。
大明三健将为何只用潘季训?张居正与海瑞改革思想大不同
内附明清治和名臣系列前五篇文章
海瑞审判原则很好,《万历十五年》等著作误读了刚峰
秦孝公的价值:海瑞革命更适合晚明,张居正革新难解弊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