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产品老化、傲慢自大、气场相克、服务不佳,有21个汽车品牌在中国消失,都离不开上面这几个原因。又到了年终盘点的时刻了,看前十一个月的态势,今年万的总销量应该还是能够保住,但是销量的构成却会发生不小的变化,有的笑,有的哭,有的离场,堪称乱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依然在指导未来的变化。
今天咱们一次性的把这些消失的品牌梳理一下,让你对以往30年的车市有个整体的把握。大部分品牌的离开都是自己有问题,不能上来就怨天怨地怨社会。我总结的这几个共同点,大家还可以来判断一下,有哪些品牌将会注定离场。第一个是产品力和技术老化,产品力是由技术支撑的,所以就放一块儿,这是对一辆车最基本的要求。更详细点就是设计丑、耗油高、空间小、噪音大、性能差。应该说现在还能活着的品牌基本上都算是比较努力的。不努力的都已经死掉了。
比如说像。萨博、欧宝、克莱斯勒、铃木、吉普、中华、夏利、昌河、哈飞、猎豹、力帆、宝沃、东南、纳智捷、陆丰、海马、幻速、君马、汉腾、大麦、众泰等等,这数一下还真是不少,咱们把其中的几个稍微扩展一下。铃木的离去,主要是他的技术跟不上中国的消费升级了。在日本和东南亚,铃木都是做低端车的主力,满足不了消费者对于高端配置的需求,就没有那些储备。
但要却是等死,还不如主动找死,省下精力到全国去当地头蛇,东南缺少点儿上进心,多少年了还在用三菱的老发动机和散架在组装,我总觉得这跟福建省看不上汽车工业有点关系,不知道是不是觉得不如快消品来钱快,还是被三菱抽骨稀髓认栽?现在截图接手了这家企业,可能会成为他的出口基地。海南马自达长期受困于新产品的开发,海南岛缺乏技术人才和产业链,想进一步提升确实有难度。
搞笑的是,最后竟然是以房地产业主的身份卖房而出名。纳智捷比较可惜,我去玉龙参观过,所以还有一些好感。在小小的台湾省,有这样一家自主品牌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因为产业链不完整,销量也不够大,难以支撑全面的技术研发,所以在油耗方面被人奚落。但是他很早就开始了汽车智能化方向的探索,这跟台湾的电子产业有关,只可惜太早了,早到连风口都没有等到。
你可能不知道,曾经死去的众泰又开始喘气儿,这次是不是诈尸呢?要看他背后资本的初心,如果还是想靠山寨捞一笔就走,那也就是借个壳多骗几个倒霉蛋而已。造车已经过了最好的窗口期,就算是新进入的资本,想让众泰改邪归正,成功的难度也很大。更何况,一个想做辆好车的新玩家,怎么会看得上这个口碑已经崩坏的品牌呢?气场相克的包括观致、雷诺、菲亚特、DS迷。观致并不像一些人说的是奇瑞的试验品,但是它确实实验失败。
我的看法是,最大的失败在于打造了一个全部都是老外的豪华团队,没能接上地气。技术上跟老外学是可以的,但是连市场和营销都交给老外就非常教条。也能看出当时奇瑞过于自谦,以至于有点自卑的心态,看看那个负责市场的帅哥的简历,基本上就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当然,接手的宝能集团来自房地产业,鉴于我对房地产的偏见,我从来不认为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汽车行业的运作规则。最终的命运也是必然的,雷诺和菲亚特还有DS基本都是一类,纯粹的气场不合。
他们骄傲的认为自己很牛,来到中国一定要用他们的审美规则、标准来改造和影响消费者,从来也没有认真听取过中方的意见,自然也不会考虑中国车主的好恶。在我看来其实是很简单的原因,结果就是走人。DS似乎还在硬挺着,但是在网络上已经社死,我看不出来再拖下去的意义了。苏菲马索也救不了他,DS母公司在欧洲的优秀在北美和亚洲都没有表现出来,更接近于孤芳自赏。迷你是个小众而又好玩的品牌,虽然还没消失,但是已经很久没有新品了,如果我不提,你可能都想不起来了吧。宝马早就不给他开发燃油新车了,而电动车也要交给长城做成合资产品。名为光束。但是,这道光。在哪儿呢?最后是傲慢。其实前面的气场不合跟傲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日系的三大豪华品牌并不是德国那种豪华的含义,更多是换壳增配,来中国市场无非是人傻钱多,丝毫没有为这个市场做专门研发的意思。和德系三豪华相比,诚意不足,虽然目前只有讴歌消失了,但英菲尼迪还在硬挺,很多年了也只有一款新车,雷克萨斯的口碑因为毫无底线的加价减配而正在遭受越来越多的市场拷问,表面看是水土不服,但追根溯源都是傲慢。现在还有几个在临界点上比较悬的,三菱、斯巴鲁、马自达起亚。产品利益其实都不差,但总是有力使不出的感觉,根本原因可能还是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不够深,也不愿意下大力气去做长远的打算,不去深耕市场。尤其是三菱进入中国最早,无论品牌还是车型,在中国都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但就是不好好买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卖几辆就知足。一台老旧的发动机卖20年还不过瘾,可能一直有饭吃,所以不需要追求上进,毕竟金融、贸易、重工这些才是三菱财团的主业。
斯巴鲁一直以小而美自豪,在北美市场就只追求1%-2%的市占率,并没有考虑要越过这条线,但是在中国肯定远远达不到这个数,产品突出技术特色。审美方面,咱们就不聊那些不存在的事儿了。马自达有点可惜,马自达的设计是日系里唯一长期在线的,外形都很漂亮,可以和意大利车并驾齐驱,但是在营销上总是不太接地气,理工气质甚至有些迂腐。一汽马自达办的很早。也有很好的基础,但是慢慢的就把自己干没了,属于很奇葩的发展历程,自由家,也就是以前的牛创小牛,电动车出身。玩儿似的就开始造车了,也懒得跟外界吹牛,然后生产准备都做好了,商场里都开始摆摊,宣传也突然折在了代工厂上,于是极其果断而又优雅的退场,还给订了车的准车主留了车模和咖啡券,也会给员工提供离职补偿。这么干干净净来去自如的,在汽车行业不多解。
只能说,在这件事上,李一男是个体面人。但是连代工厂的资质和过去的一屁股烂事都没调查清楚。这功课也真是没做足啊。好像一头大象活生生的栽倒在一根刺上,自由家找的这个代工厂大成汽车也需要提一下,大成以及你可能曾经听说过的像CTRLV一样批量复制出来的短命品牌均马汉腾、大麦思威等等,都来自于众泰背后的同一个家族。他们无一不是始于山寨,终于山寨,希望他们消失的干净一点。至于恒大这种投机商,趁着风口能捞点就捞点,死不足惜。生产出来也是工业垃圾,在那么容易薅羊毛的行业都亏损,就别到汽车行业来碰瓷了,汽车行业真的丢不起这个脸。无风不起浪的还有斯柯达,在大众这个屋檐下,斯柯达要用大众的技术平台和零部件,还要用人家的渠道,所以只能以低配版大众的身份分一小块肉吃。最近不知道哪来的消息说斯柯达要离开中国,立刻就被否认。不过看上去这肉确食之无味,索性就像吉普那样也来个轻资产运营。
在吉普轻资产运营之后,标志和雪铁龙在中国可能也要轻资产。东风集团不知道最近是不是已经把老血都吐干净了,但是人家sta的全球CEO都发话了,你一个中国区的区级合作伙伴又能说什么呢?话说明年可能是东风最难熬的时刻,标志和雪铁龙这种卖不了几辆的合资车也就算了。原本强劲的现金来源,东风本田和东风日产在年销售也出现了腰斩态势,11月东风日产的销量不到。两个本田加起来只有7万,把日系三大在中国的销量之和向比亚迪一家看齐,这的确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一个成熟的汽车市场,品牌肯定是越来越少的,大量的车在市场的磨合中被淘汰,或者因为脾气秉性不合,又不愿意被同化而自我淘汰。最近十年,是中国汽车从兼收并蓄转变到形成华西特色并开始对外输出的关键十年。所有关于汽车的技术、设计、品牌的思想和实践都会在这里发生猛烈碰撞。最终适者生存,并把其他品牌送走。无论如何,这都是世界汽车史上一场精彩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