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打一场恶仗,就知道英雄和狗熊如何区别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文|徐迅雷

八·一三过去了八十三年,终于等来《八佰》这部接近史实的电影。

在影院的近两个半小时里,观众个个屏息凝神,时时泪流满面,目不转睛地看那“最黑的夜,最亮的光”……

截至8月26日零时,《八佰》正式上映第5天,累计票房已突破11亿元。作为后疫情时代的“救市之作”,《八佰》不负众望,仅在超前点映阶段票房就突破2亿。电影文化的软实力,就这样在市场上呈现了文化硬实力。

这是一部值得二刷的电影,可以普通银幕看一次,IMAX银幕再看一次。《八佰》剧本创作是十年磨一剑,在年9月9日上午9时开机——暗合年9月9日9时在南京举行中国战区受降仪式的时间,全程拍了8个月。

它全程采用数字IMAX摄影机拍摄,《八佰》是亚洲首部;这种业内最顶尖的数字摄影机,目前全球仅有4台。起名为《八佰》,是因为古时军队编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佰”。一个文化人,如果在年没去看《八佰》,那就是无可挽回的文化的损失。

年度最佳电影,非《八佰》莫属。本该去年就上映,却屡遭撤档;能够上映,实属不易;尽管遭到删节,仍然值得好好一看,不可错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代表了当前中国电影的最高制作水准,丝毫不逊色国际一流电影。”

著名电影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评价说,“这种高能量的视听强度,从始到终都没有松懈。”看这部电影,精神上是一种洗礼,视觉上是一种冲击,听觉上是一种惊奇,它的精神气质与现场质感,都值得反复细看。

那英和安德烈·波切利演唱的片尾曲《苏州河》,感人至深,催人泪下。那是根据世界名曲《伦敦德里小调》改编的曲谱,重新填了词:“故土燃烧,守卫者涌向风暴……”几回回聆听,几回回泪流。天下至性至情至爱之艺文,都是一种非凡的“哭泣”。

清末作家刘鹗在《老残游记》序文中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八佰》就是管虎他们这批主创者伟岸的歌哭!

这当然是一部史诗电影,尽管呈现的只是淞沪会战最后的一个片断——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四天四夜。淞沪会战,让上海的苏州河化为了血河。四行仓库是金城、盐业、中南、大陆等四个银行的堆栈,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坚固大厦。

发生于年10月底的这场保卫战,“八百壮士”气壮山河,抵挡住了日军的多番进攻,极大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领军的是谢晋元团附(团附即团部附员,类似于“团长助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号称率八百壮士,实际上只有一个加强营,包括三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一个迫击炮排,仅人左右;他们孤军据守四行仓库,激战来犯日寇。

“四行”是非凡的“四行”,《八佰》是非常的《八佰》!电影里最基本的事实,都有历史依据。然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对于来源于现实的题材,尤其是重要的历史题材,通常表达手法是升维的而不是降维的。这是优点,亦可能成为缺点。如果不升维,那么这样的电影可看性就会变差,观众不买账。但升维之后,就难免会觉得夸张,甚至让一些观众感到“太狗血”。

遥想年徐克执导的新电影《智取威虎山》,改编得更夸张,山洞里还藏着飞机呢。艺术化的升维、加持和赋能,如何把握好度,这真是两难之事。

以几个典型情节为例,略加分析:

其一是送国旗、护国旗的情节。献送国旗的女童军,是高中毕业的杨慧敏小姐。她看到四行仓库附近,只有侵华日寇的太阳旗和租界里的英国米字旗,就想着要在四行仓库升起自己的国旗。在10月28日夜间,她将一面大国旗紧紧地缠在身上,再罩上制服,经过垃圾桥(当时租界内生活垃圾多在桥旁码头外运,所以俗称垃圾桥),钻过铁丝网,匍匐着爬过去,抵达四行仓库。

国旗送到之后,她坚决要留下来服务伤员,但是谢晋元团长坚决不同意,清晨时分,硬把她送到门口,将她推出去:“冲过马路,跳下河!”杨慧敏在回忆文章中说:“我猛冲过去,跃下苏州河。头上枪声大作,我知道敌军发现了我,这时已是白天了。我平日练就的游泳技术救了我,我深潜水中,游至对河公共租界登岸。抬头一看,苏州河畔站满了人……”电影为了表达更强的戏剧性,将杨慧敏送国旗的来程描述成冒险游过苏州河。然则,这,有何不可?

国旗送来了,要在屋顶升起。可是没有旗杆,于是临时用两根竹竿连接扎成旗杆。“这时东方已现鱼肚白,曙色微茫中,平台上站了一二十个人,都庄重地举手向国旗敬礼。没有音乐,没有排场,只有一两声冷枪声,但那神圣而肃穆的气氛,单纯而悲壮的场面,却是感人至深的。我一辈子永远不会忘记。”这是杨慧敏的记录。营长杨瑞符在他的《孤军奋斗四日记》中,这样记载:

“我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飘舞在闸北的上空,顿使四行周围的许多太阳旗,黯然无色!晨七时许,敌寇见我大厦楼顶高悬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越加恼羞成怒,便在交通银行的窗口不断地向我猛烈射击,我士兵沉着应战,毫不畏惧。敌寇飞机也特别加多,终日在空中盘旋,企图轰炸。我屋顶之防空部队,严加防范,稍见低飞,即用高射机关枪瞄准射击。因此敌机被我先后击退者达四五次,终未肆虐。”(杨慧敏、杨瑞符的引文,均见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所编的《八一三淞沪抗战亲历记》,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中国文史出版社年1月第1版。下同)

在电影里,为了护旗,在敌机猛烈扫射下,守卫四行仓库的战士死伤严重,夸张是夸张了一点,但也并不离谱。

其二是与敌同归于尽的情节。历史的情景是:“一队日军,用坦克掩护,冲破火网拦阻线,企图冲到仓库下用烈性炸药炸毁仓库。危急关头,身上缚满手榴弹的敢死队员陈树生,拉燃导火索,从三楼窗口一跃而下,‘抗战胜利万岁’,只听一声轰然巨响,咱们的战士与20余名敌人同归于尽……”(详见《谢晋元》一书,郭萌萌编著,团结出版社年8月第1版)。

在电影《八佰》里,是多位“陈树生”一跃而下,这一情节让观众的眼泪夺眶而出,这显然是“视死如归”“同归于尽”情节的放大。不免就会有人认为不可理喻、不能理解:“我实在想不通,这与直接扔手榴弹下去有什么区别?”

是的,我观影的时候,脑子里也想:这还不如把一捆捆手榴弹捆绑在沙袋上,投掷下去!然而,当我仔细读过杨瑞符营长的《孤军奋斗四日记》之后,才恍然大悟:彼时军人,面对外侮,面对强敌,哪像现在的人这般惜命!

“杀身成仁,乃人生一大快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是最为伟大光荣的事情!杨瑞符营长,是黄埔军校六期毕业,天津人,时年三十岁,他性格豪放,是有名的勇将,每战身先士卒,负伤多次;他在10月28日的日记中这样写:

“不成功,便成仁!晨一时许,敌寇枪声渐稀,这是我深夜静思的时候了。我想:这次假如我成了功,我不愧为一个国家的革命军人,不愧为先总理的信徒,不愧为蒋校长的学生。这次假如我成了仁,那么关于我家的善后,早经最高领袖替我准备妥了。我父亲兄弟一辈子是不会受苦难的。而我个人呢?我相信我成了仁以后,只要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绝,我一定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光荣的名字;同时恐怕还有无数的中华后裔替我立祠焚香了。这真是我‘不成功,便成仁’的唯一时机。残暴的敌寇啊!你来吧!我要利用你来完成我杨瑞符的人生观了。不顾一切地拼吧!死算什么?人活百岁,总是一死……”

豪气干云!“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当“与敌人同归于尽”成为最崇高的理想之后,那么,陈树生视死如归,跳下去,引爆炸弹,成仁取义,就不是你所想象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了。这层意思,在电影里应该有更清晰的表达,作为基本的逻辑铺垫,这样能够让今天的观众更好地观看理解。

还有就是最后撤离时冲过桥的情节,这个看起来不像撤退而像冲锋,且有那么多人在租界这边桥头伸手迎接,不顾枪林弹雨,这确实夸张了。四行仓库四周东、北、西三面环敌,唯一可以撤离的路线,只有越过苏州河上的垃圾桥,进入南边的租界。事实上,午夜撤离过桥受伤不少,有十余人,杨瑞符营长也左腿中弹。他在回忆文章中说:

“时已深夜十二时,我军开始遵命向英租界撤退,奈敌寇事先已明了我军撤退企图,除以探照灯和机关枪四挺严密封锁我必经之西藏路外,并以各种火力集中压迫,弹如雨下,我军仍以不屈不挠之精神,竭力施行火力制压,并利用敌火稍为间断时间,奋勇冲出,不幸当我随队冲到西藏路口时,被敌弹洞穿左腿。直至深夜二时许,我受伤十余人及高悬屋顶之国旗,均安全携出,余心大慰。”

不具备基本史识,确实就难以理解这样的电影。当时还有许多场景,电影没来得及表现。四行保卫战的初期,多次战斗是在仓库外面的阵地上进行的;在完全撤入仓库之后,杨瑞符营长严令各连官兵“须彻夜赶筑工事,加紧戒备,不准任何人睡觉”。

在他的《孤军奋斗四日记》中,多次写到绝对不准睡觉:“大家有三夜没有睡觉,弄得精神疲倦,那是事实,但是我们不拼命地将工事完成,敌寇就会马上要我们的命,试问大家要睡觉还是要命?以后我假若看见不服从命令而睡觉的人,我绝对地严加惩罚。”战士不能睡觉,他自己更是带头不睡觉——战争之残酷,可见一斑。我在想,“绝对不准睡觉”可以在电影里多加表现。

如今,在电影《八佰》面前,不同类型的观众,就像巴别塔的建造者,说着不同的语言,无法沟通,也无法建好“巴别塔”。恶毒攻击者有之,吹毛求疵者有之,难以理解者有之……对于用心创作的艺术之作,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们要少一点苛责,多一点宽容。

至于那些不看电影就胡喷的人,不能不让我感叹:这届“非观众”不行!也只有原谅这些无知者、自以为是者,我不由得想起美国电影《太空旅客》中的一句台词:“不是他们醒得太晚,而是我们醒得太早。”

有的人蹲在屁股的高度,你怎么指望他看见脊梁!

电影《八佰》对战斗场面的影像呈现是一流的,对人物群像的刻画是生动而多维的,对抗日爱国精神的讴歌是令人血脉偾张的。尤其是对人心人性的刻画,是真正下了功夫的。战场上军人们大多灰头土脸,但性格各异;租界里各色人等花花绿绿,也表现不一。

群像里,没有一个高大上、“三突出”的主角,这尽管让观影者看起来多少有点不适应,但何尝不是电影主创者的追求。是战士还是苍蝇,是英雄还是狗熊,拉到战场上溜溜。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