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贝果财经
捷尼赛思逆势入局难分豪华汽车市场蛋糕
本报记者/张孙明烁/张家振/上海报道
曾短暂进入过国内市场,但最终“铩羽而归”的韩系豪华汽车品牌捷尼赛思(Genesis)又重新奏响了入华的序曲。
5月17日,在宣布正式登陆中国并在上海开出国内首家“捷尼赛思之家”后,捷尼赛思宣布将其第二子落到了成都。而在此前开幕的上海国际车展上,捷尼赛思将旗下G80和GV80两款新车导入了国内市场。
事实上,捷尼赛思在诞生之初就曾以“捷恩斯”之名通过现代进口的渠道进入中国市场,但此后随着韩系品牌销量下滑,最终于年无奈退出了中国市场。
此番“改名换姓”重返国内豪华车市场赛道的捷尼赛思并未公布明确的销量目标。捷尼赛思汽车销售(上海)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何睿思(MarkusHenne)表示:“目前,我们并不会纯粹地追求销售数字,因为我们有着自己的计划和想法要呈现给大家。”
针对国内市场开拓和车型投放计划等相关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致电、致函捷尼赛思方面,但截至发稿时未获进一步回复。
重返中国“野心”
作为现代汽车集团旗下的独立豪华汽车品牌和最年轻的豪华品牌之一,捷尼赛思自年诞生至今仅有6年的历史,目前在全球也仅有G90(EQ)、G80以及入门级G70等几款车型。
记者梳理发现,捷尼赛思此番重返中国市场之路始于今年4月2日。当天,捷尼赛思在上海举办品牌之夜活动,宣布正式登陆中国。根据计划,捷尼赛思将携中大型轿车捷尼赛思G80和中大型SUV捷尼赛思GV80在国内上市。
对于重返中国的决定,捷尼赛思品牌全球负责人张在勳(JayChang)直言:“捷尼赛思的无畏之旅在中国正式扬帆起航。中国市场对于捷尼赛思全球的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何睿思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捷尼赛思是一个年轻的国际豪华汽车品牌,在品牌的历史初期选择进入中国市场是因为捷尼赛思发现如果要建立豪华汽车品牌,中国市场是必不可少的。
“进入中国市场,我们也是有备而来,做了不少研究,打造了针对中国市场的全新商业模式。我们正在全面铺开这样的商业模式。”何睿思表示。
据介绍,何睿思提到的“全新商业模式”,将以直营为基础,以可信赖的合作伙伴与线上渠道为辅助,构建多渠道全方位体验。
近日,记者走访了坐落于上海新天地商圈的“捷尼赛思之家”。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展厅内摆放的两款车GV80和G80的配置清单尚未公布,目前客户可预付元意向金,7月份相关预订订单将转入预付订金阶段。
该工作人员还强调,GV80主要对标宝马的X5系、奔驰的GLE以及雷克萨斯的RXh车型,在相同配置的情况下,捷尼赛思的GV80要比其对标的豪华车品牌车型便宜20多万元。
“新车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在位于上海市曹杨路金沙江路的直营经销商店交付,第一批新车最早有望在10月份交付,其中GV80的顶配版价格在66万元左右。”上述工作人员还透露,捷尼赛思将以上海和成都两地为中心向外扩张,每年新增15家4S店,“预计到年,捷尼赛思的4S店总量将达到45家,其中在北京、深圳两地已有4S店落地计划。”
难分的市场蛋糕
“捷尼赛思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品牌,但是我们的愿景是为全球消费者服务。”张在勳说道。
据悉,自年成立以来,捷尼赛思分别在韩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中东和澳大利亚等多个市场推出产品,但北美市场一直是捷尼赛思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捷尼赛思5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9日,捷尼赛思全球销量破50万辆大关,其中,韩国境内销量在38万辆左右,北美市场销量近10万辆。
“这是捷尼赛思自年11月以韩国首个豪华汽车品牌推出后的一个里程碑。”捷尼赛思方面表示。
不过,捷尼赛思在韩国主流市场也面临着质量拷问。5月27日,韩国国土交通部表示,现代汽车、起亚汽车和韩国通用等汽车制造商生产或进口销售的22款车型发现质量缺陷,将对涉及的71.万辆汽车进行召回,主要原因在于“因电子控制液压装置内部短路而容易引发起火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召回的共四种车型中,捷尼赛思G80(DH)数量最多,涉及22.2万辆,包括年7月10日至年3月9日之间生产的全部车辆。
而开拓其他地区市场,也正成为捷尼赛思加速全球扩张步伐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今年以来,捷尼赛思宣布将进入中国和欧洲两个主要的豪华汽车市场。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市场对捷尼赛思来说也不是一块容易抢食的蛋糕,英菲尼迪、讴歌和DS等品牌在国内市场的遭遇即是典型案例。
从捷尼赛思重返中国的时机来看,韩系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低至冰点。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年,韩系车市场份额从4.7%下降至3.5%;而在年,韩系车在华市场份额一度达9.7%;年1~4月,韩系车市场份额则已进一步降至2.6%。
对于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现状,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认为,韩系车与德系车、日系车和法系车等相比,品牌较少,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差。一旦出现技术落后等情况,下滑速度会非常快。
“韩系车的市场份额被一部分国产品牌和‘造车新势力’挤压了,韩系车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方面也已明显开始落后。此外,韩系车在新一代年轻消费者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