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确实是美好的年代的一款美好跑车。
奔驰的广告语老是在提醒着我们,汽车已经诞生了超过年了,但这年来,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依旧有四个轮子,两张沙发,一个方向盘。就算人类不再为人类,汽车也在这年内大大改变了地球原本的模样,我们修了许多路,运输了许多物品,还捎带上充满个人情感的回忆。
驾驶乐趣也算是其中的一种情感,同行和前辈有跑过东濠涌,有跑过三洲田,更有跑妙峰山,转战场地赛登上领奖台的也不乏其人,说到底,我们都喜欢驾驶,喜欢推拉方向之间传递到掌上的手感,喜欢聆听发动机的运转声,喜欢把脊梁贴在座椅上体会车体的动态变化。
手握方向盘,踩下离合放开离合片,挂挡,松离合让离合片压紧,走人,开车的仪式感淡化了我们与周遭的边界,换一个方式感受整个世界。执着于驾驶的车会有自己的灵性,要么像欢乐成趣,要么少年老成,要么桀骜不驯,要么深不可测,而无论哪一种,它也会引领你以全新的角度认识这世界。
数年前还在杂志工作,怀着至高的敬意制作本田TypeR专题时,总对NSX带着点仰视的目光,7年后有珍贵的机会接触这台有故事的跑车,心境却平静了许多。
这是一辆早期型的NSX,美版,C30A发动机,5前速手动挡,最早的车主是一位在美工作的日本车主,辗转到了现任车主的手里。
朴实的真理
当你专注于一个目标的时候,当你的专注力足够强的时候,你只会燃烧出特别的光芒,NSX上我看到的是这种专注。这里有关于讴歌版NSX的一则小故事,本田宗一郎当时还在公司担任顾问一职,首批台讴歌版NSX在发往美国市场后,老先生对车标甚不满意,车辆到港后统一扣掉原来的标志,再从日本把新款的标志发往美国更换,旧款标志同时运回日本销毁。
NSX的研发花了本田当时超过1亿4千万美元(约合现在的2亿5千万美元),一半花在车型研发,一半花在建工厂上。对于那时候的本田来说,NSX计划特别冒险,冒险之处并不是我要性能很强,底盘很棒,而是我什么都想要,它要做的比同时期的那些欧洲伟大的对手要出色。
中置引擎的布局是为了让车子有很出色的重量分配,本田甚至定下了这样的目标:NSX的前后重量分配跟89年横扫F1的MP4/4一样-前42%后58%,更厉害的是,工程师细致的设计,令这比例并不受乘客以及燃油与否的影响,中置引擎的好处还在于可以尽量降低前引擎罩的高度,前轮使用15英寸的轮毂,后轮则使用16英寸,也可以避免侵占乘客的头部以及腿部空间。
NSX有着极佳的视野,座舱的设计参考了F1以及F16隼式战斗机,中控台前倾设计,所有的装备像环抱式一样包围这驾驶者,驾驶者可以非常迅速地启用相关功能。发动机后部还额外增加了一行李箱,研究人员发现长尾设计能有效增加高速行驶的稳定性,当然,也增加了NSX的实用性。
不过,NSX还是一款跑车。底盘和动力是跑车的生命,研发团队曾经测试了高强度钢材以及碳纤维,但最后还是决定使用全铝车架。团队找到当时的铝材供应商时,供应商还以为这是天方夜谭,从来没有在量产车使用铝合金框架式底盘。成型时,这款铝合金车架仅kg,比钢车架减轻了40%。
研发团队考虑过V8,V12,V6涡轮增压等等的发动机形式,最后还是选择了V6NA。C30A的最大马力以及升功率比法拉利的更强,截油转速rpm,可变进气歧管,在rpm切换至高流量状态,还有在摩托车上早已使用的VTEC技术,此前从来没在美国在售的讴歌车型出现。VTEC技术让C30A增加了20hp,达hp。
AyrtonSenna的光环
在NSX的故事里,塞纳帮助研发的一幕被媒体描述得神乎其技,仿佛有了塞纳的光环,NSX才有如此如威力。Senna主要的帮助其实集中在两方面:车架的强度,当时Senna在驾驶NSX的原型车后曾表示车架太脆弱了,难以承受激烈驾驶,研发团队立刻返工强化车架;其次是悬挂,他和印第冠军BobbyRahal一起对悬挂进行了校准,冻结了悬挂相关参数。
那些年,风华正盛
哪怕我眼前这台NSX状态再好,它也足有18年的车龄了,人18岁方成年,18岁的车呢?在试驾NSX过后我又有一次机会接触了同时代的保时捷(第五代),恰有相似的是两款车均有着出色的人机工程学。NSX的座舱低矮,但进出尚算方便。车内的前向及侧向视野都非常棒,中控台环抱式的设计,控制功能触手可及,事实上我只需要操作排挡杆。
点火,咔嚓地把档杆往前一推,起步。
离合比当年四大天王RX-7后继车型RX-8轻巧多了,也不似我此前所试驾的CaymanT那样弹脚,多年的洗礼后,离合的结合点尚算清晰。必须坦承,C30A的声浪有点陌生,或者说我已经有好久一段时间没怎么听过V6NA的声线,清脆而不混浊。
往深踩一点,还没到rpm,车速的跃升速度已经颇快了,仪表盘的读数是英里,我来不及换算立即换二挡,稍微习惯一下,接着往深处踩。这是绝不类似于现代跑车的感受,没有转向助力,也完全没有牵引力辅助,您的驾驶技术,完全决定了它的速度。
一旁的朋友提醒我低速拐弯时要特别费劲,但恰恰把水泥路面的颗粒感全部反馈到我手上,拐弯时车架纹丝不动,以今天的标准依旧是极佳的水准,加之车头负荷很轻,轻扭方向车头即有反应,整台车就像黄鳝一样钻进弯里,再辅以油门,即可轻微调整攻弯线路,轮胎的负荷,车身重心的变化清晰地全部反馈到你双手上,所有事情都是那么的真切和实在,在20年前,能有如此的工程水准,实在不能不书写一个服字!而哪怕是今天的纯种跑车,往往又要马力大又要傻快傻快,依托复杂的电子系统以及繁多的新技术,往往并不是人在驾驭车。
VTEC的变奏
我身后的C30A机器,在rpm后的表现,着实让我入魔。这副机器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平时尚以为rpm前还认为扭力表现不过不失,VTEC系统切换至高升程后马上像百米冲刺的选手,一刻不停地向冲线狂奔,要是惊魂刚定赶得及在红转前入档,转速稍有回落后又迅速再一次发起冲锋的号角,冷不丁在背后轻踢你一脚,思考的空间被大大压缩,在极有限的时间里,你必须决定是换挡还是收油,那刺激的感觉一下子就点燃了战斗的气氛,当下的道路也仿佛变成了赛场,这种剧烈的变奏是会让人情不自禁着迷的,我理解开TypeR车系的驾驶者总是不自觉地流露着战斗型的驾驶风格。
冷静下来
短短的体验不足以把NSX的一千好一万好给叙述清楚,但NSX的特点非常清晰:把赛车技术融入跑车,并维持本田/讴歌品牌一贯友好的易用性。NSX本身的造车理念,也超越了同时代许多的对手,譬如保证人机工程学,譬如对机械的执着追求,完全由人来掌控车辆,也考验驾驶者的技术。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对本田这样体量的企业来说,对汽车工业来说,也是一件分外难得的事。
但我们也应该非常清晰向前看,NSX终归是年便推出市场的车型,5年已经停产。新世代的NSX也走与老NSX不一样的路线,甚至整个汽车工业也在朝低成本、智能化以及电气化的方向发展,NSX很好,它的好,更应该留在我们的心里。
特别鸣谢:LACAR辣车(车辆提供)、Autochthon原著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