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专家学者研究表明远古时代的炎商,才是
TUhjnbcbe - 2025/5/13 22:36:00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最好 http://www.txbyjgh.com/m/

文-唐新勇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探究中国商贸的历史源泉。

笔者发现,在数千年前的中华源头,并不“重农轻商”。

汉字专家胡锦明说,在古时候,“商”字,一是表示在外旁望,因为它的外边是个旁字头,说明对于商品来说,商人既不是生产者,也不是消费者,是个旁观者。

俗话说,旁观者清。我国战国时的经济学家白丹,就曾提出“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贵在不失时机”的商贸思想。

所以,自古以来,商人,一定是处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认真观望,才可能知道哪里生产什么,哪里缺少什么,他应当做什么买卖。

第二,“商”字的内里是个兑字头。兑,即按照已经许诺的去做,兑现诺言。后来,兑字头变成“八口”。口者,言说也,表示经商者需要很会说话。

再看“贸”字。

胡锦明说,贸字从卯从贝。卯为时间,子丑寅卯……也就是早晨的五点至七点。贝是古代的货币,代表金钱,所以说,“时间就是金钱”的观点,自古有之。

另,贸音通冒,即冒风险。商贸事业,是需要冒风险的。俗话说,风险与机遇同在。在古时候,怎样降低商贸风险?其中最重要的是“早”,即占先机。

因为“卯时”,是一天之中的早晨五至七点,从事商贸交易,就跟打仗一样,时间是个重要因素。同一笔交易,几个商家去争取,别人已经达成了协议,你条件再好,你到晚了,也就完了,做不成了。所以,做商贸,发现时机、抓住机会,非常重要。

总而言之,单从“商贸”两字的内涵,就可看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商贸事业在我国历史中已流传很久很久。那么,究竟谁是中国商贸事业的鼻祖呢?

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也被许多专家学者钻研了很久,有的说是王亥、白圭,有的又说是范蠡、子贡,众说纷纭。笔者经过精心梳理、全面考究,发现最可靠最可信的观点其实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才是中国商贸事业的鼻祖。

理由何在?我们先来看看专家学者们的其它说法——

夏朝“牛贩子”王亥

一些学者专家认为,历史上第一位商人,是商朝的第七位先公王亥。

王亥是夏朝时期商丘人氏,是商国的第七任君主,商朝始祖契的六世孙。

王亥曾帮助父亲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还在商丘驯养牛马,发展农业生产,并发明了牛车,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外部落去交易,使商部落得以强大。

所以,后人尊王亥为生意人的始祖,把四处搞贸易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把那些用来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他们的这个行业称为“商业”。

人们为什么要将一位“牛贩子”列为商人鼻祖?

据说主要原因在于,王亥当时驯养牛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的规模,带动了周围很多部落也从事畜牧业;而且牛的性格温顺,不仅可以直接屠宰食用,还能帮人们运输,用处特别大。到后来,牛还是农民下地干活的好帮手,中国千百年来以农业立国,自然对农业非常重视,对耕牛也很重视,视为重要的生产物资。

可是,也有一些学者专家认为,如果仅以王亥做牛生意的例子来称其为“中国商人的鼻祖”,未免过于单薄,理由难以令人信服。

你认为呢?

战国著名商人白圭

在我国历史上,白圭也曾被誉为“商人的祖师爷”。

因为司马迁说过:“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史记货殖列传》)

意思是说,全天下经营产业的人,都学习白圭、效仿白圭,都把白圭奉为祖师。

白圭,战国时期中原(洛阳)人,名丹,字圭。

当年,其在魏惠王属下为大臣,善于修筑堤坝,兴修水利。

《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

白圭凭什么得到这样高的地位和声誉呢?

因为他既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大商人,更是我国先秦时期商业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把当时的商人智慧和道家、儒家、兵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熔于一炉,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白圭还开门授徒,大力开展商业教育事业。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创办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商学院。他集商业实践家、理论家、教育家于一身,被奉为“一代宗师”。

白圭的商业理论,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十二个字,即“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智、勇、仁、强”。

白圭曾说,如果“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史记货殖列传》)。

意思是说,如果做不到智、勇、仁、强,最终是不可能学到他的经营之道的。

白圭不仅自己成为了著名商人,还通过商业理论和教学,确确实实影响了很多商人,并使这些商人获得了巨大成功。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从这点上说,白圭被称为“中国商人的鼻祖”还比较可信,至少比“牛贩子”王亥要更有说服力。

春秋“商圣”范蠡

范蠡是春秋时楚国宛三户(今南阳)人。

这个春秋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家,公元前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年灭吴。

相传范蠡师承老子,受老子“不争”思想的影响,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

后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成为颇具影响力的“一代商圣”,也曾被誉为“中国商人的鼻祖”。

据说,范蠡经商不仅注重经营的地域、经营的品种,更看重时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范蠡还倡导“逐什一之利”。也就是现在社会所讲的“薄利多销”,他不主张过分囤积居奇,牟取暴利,不抬高卖价也不压低进价,即买即卖,“候时转物”,加快商品和货币的流通以及资金的周转,从而扩大销售的的总额,这样智慧地运用价值规律而发财致富,所以范蠡不愧为中国古代商人的典范。

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很受乡亲尊敬。他的贤明能干曾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但三年后,他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范蠡经商讲求信用,他在经商中发现,人们买卖东西都是用眼睛估计,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创造了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秤。这种十六两秤,一用就是两千多年。

专家学者们说,范蠡之所以被后人尊称为“商人鼻祖”,最主要的是他在从商的过程中体恤民情、施善乡梓。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中华儒商鼻祖”子贡

子贡(公元前—前年),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

子贡小孔子31岁,17岁拜孔子为师,深得孔子真谛和儒学精髓,被誉为“孔门十哲”之一、“中华儒商鼻祖”。

子贡是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他出生于商业世家,对经商有先天优势,加上经常跟孔子周游列国,得以开拓视野。

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长达字的篇幅,记载了子贡事迹,赞颂子贡精通六艺的才学和能言善辩的风采,也讴歌了子贡作为“跨国企业”掌门人罕见的经商头脑。

据传,当年,吴越大军远征北方,吴王夫差强征丝棉以御寒,使丝棉紧缺,价格走高。聪敏的子贡便抓住商机,从各国收购丝棉到吴国贩卖,这一“价格差”让他挣得“第一桶金”。

后来为追忆先师懿德,心灵手巧的子贡用木头雕刻出孔子像,前来祭拜的将相诸侯见状,都想拥有一个作纪念,子贡便又从中看到无限商机,招募工匠大批生产孔子雕像,又大赚了一把。

子贡还首开了“跨国公司”之先河。据《史记》记载,他“鬻财于曹、鲁之间”,奔走于各国之间做生意,他发现各国权贵皆以佩戴珠宝为时尚,就大量制造贵重佩饰搞“跨国营销”,赢得盆满钵满。 

子贡的儒商美誉来自诚信。他虽做买卖,却不忘儒家学说;他家财万贯,却富而不骄、富而有仁。

《吕氏春秋》记述了子贡自己出巨资赎回一批鲁国奴隶的善举,可谓千古流芳。他积极牢记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坚持以诚待人、诚信交易。

《论语》也多处记载了子贡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是“言必信、行必果”,使子贡立于不败之地,达到“忆则屡中”、“义利双赢”的最高经商境界。

5.

中华民族始祖炎帝

才是中国商贸鼻祖

仔细品品。

你是否觉得,无论是王亥、白圭,还是范蠡、子贡,其实要真正冠以“中国商贸鼻祖”或“中国商人鼻祖”的荣誉,他们四位还真差那么一点“火候”?

就说王亥吧,他的功劳主要就是“贩牛”,只是开创了农牧贸易先河。

白圭主要是开创了商业理论和教学模式。

范蠡主要是体现在商人要以德为首。

而子贡主要强调以诚待人、诚信交易。

他们所有的才华、智慧、成就等,一定汲取了更早的文明源泉。

那么,创造商贸文明源泉的究竟是谁呢?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毋庸置疑,肯定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

众所周知,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也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位帝王。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蚩尤,从而统一了天下。

也因此,数千年以来,华夏各民族后人,均自称“炎黄子孙”,并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一直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炎帝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是“始作耒耜,以民利耕”;二是“始种五谷,以民为食”;三是“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四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五是“治麻为布,遮体避寒”;六是“制弧剡矢,以抵侵凌”;七是“作陶为器,以储民用”;八是“首作琴瑟,娱乐民众”;九是“首创煮盐,强健体魄”;十是“创立天文,设立历法”。

因此,自古以来,炎帝就被誉为“中华民族之祖”、“农业之祖”、“医药之祖”、“商贸之祖”、“音乐之祖”等。

而且,炎帝作为中国上古时代最早的一位勤劳、勇敢、睿智的英雄和领袖,他具有“四大精神”: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精神,勇于进取的开拓创新精神,厚德载物的民族团结精神,为民造福的崇高奉献精神。

《易经·系辞下》云:“神农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意思是说,上古时代商业贸易就开始萌芽了,炎帝神农为了解决大家的剩余产品,创立了集市,让大家相互交换,从而出现了中国社会最原始的商品交易。

人类社会最初并没有市场,直到炎帝时代,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有的部落“士力耕而女力绩”,有的部落“耕而作陶”,有的以渔猎为生等,产生了社会分工,劳动产品有了剩余。

当时,位于中原地区的炎帝部落,是华夏大地最先进、最强大的部落,于是炎帝首倡交易、创立市场,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由上可见,无论是从创造发明、社会地位,还是辉煌贡献、领袖精神等方面,炎帝都不愧为“中国商贸鼻祖”或“中国商人鼻祖”。

当然,由于在原始社会,生产不发达,市场交易和规模和数量等都非常有限,而且没有文字,商贸文化、商业体系、商业模式等,都十分简单。

但是,随着炎帝后人及当时老百姓的不断努力,市场交易日益频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增进了人们相互交往和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因此,有专家学者就认为,我们应该将那些在炎帝部落时期,为当时的市场交易、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炎帝后人及老百姓们,尊称为“炎商”——因为他们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商人”,他们才是中国商人名副其实的祖先!

至于王亥、白圭、范蠡、子贡等,只能算是中国商人的“前辈”。因为他们都出生于上古时代之后的夏、商、春秋、战国等时期,已属于第N代“炎黄子孙”了,而且他们均出生于中原(河南),所以他们的市场意识、商贸智慧、经济思想等,其实都是汲取了远古时代的第一代“炎商”们的文明源泉。

当然,由于炎帝时期,其部落不断迁徙,比如一部分从河南南部沿黄河西迁至渭水流域,一部分向东向南发展,进入湖北、湖南等,使得“炎商”们遍布大江南北。

后来,炎帝与黄帝结盟,统一天下后,“炎商”(炎帝商帮)便和“黄商”(黄帝商帮)融合了。

再后来,炎帝神农因尝百草中毒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据宋代罗泌撰《路史》记载)。“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炎帝陵,后被誉为“神州第一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炎帝崩葬之后,遍布大江南北的炎黄后代不断繁衍生息。

久而久之,由于谁也不知道自己是炎帝之后还是黄帝之后,老百姓们只好统一自称为“炎黄子孙”。而那些日益壮大的商人群体,也自然难分彼此。

所以,专家学者们就建议,将“炎商”和“黄商”们也统称为“炎黄商帮”(简称“炎商”)。

那么,在远古时代之后,“炎商”们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敬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家学者研究表明远古时代的炎商,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