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势力
ID:ChinaMusicPower30
前
言
序言文/原
年初,魔岩唱片的牛佳伟找到我,说要给我一件神秘的东西,我们约在丽都的一家咖啡馆见面,当时正值冬天,北京的低温让人无心久留。寒暄了几句,他掏出一个纸袋,我清晰地辨识出那是一套底片,于是我好奇地接了过来,冥冥中感到一丝兴奋。我抽出了几张,惊讶地发现那是一场演出的记录,反色的画面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年末。那时,由于我所拍摄的照片底片大多需要上交公司,所以很多照片在拍摄过后再也不见。回家以后,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底片收好,放进防酸的底片袋中,贴上标签:,红磡。演出的消息是在年夏天确定的。那年,窦唯、张楚、何勇一连推出三张专辑,“魔岩三杰”的称呼由此确立。他们还在儿艺做了一场演出,是式,也是“红磡”的一次预演。我在台下看到了歇斯底里的呼应,那种情绪是真实而直接的,台上的年轻人仿佛打开了人们对音乐的想象,打开了一些禁锢了很久的东西。我当时很喜欢何勇的音乐,他的《钟鼓楼》里有这样一段歌词:说着明儿早晨,是谁生火做饭;说着明儿早晨,是吃油条饼干。歌中描绘的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的市侩生活。那一年,25岁的何勇,用这样的歌词记录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被时代切割出的阶级。年,摇滚乐被“输出”。那些留着长头发、不谙世事的年轻人扛着乐器,来到了彼时华语流行音乐的核心舞台。除了演出,他们并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摇滚乐的“彼岸”是何处。匆忙的排练,接受采访、演出,乐手们尽可能地往行李里塞唱片和从通利琴行买来的乐器、设备。在整理这些照片时,我仍旧能够想起一些场景、一些声音、一些理想主义者,他们在一个极为边缘且特殊的环境中一路走来。一年以后,当《摇滚中国乐势力》这张现场录音上市后,引发了一些声音,这一演唱会被认为是中国摇滚乐*金时代的旗帜,也是时至中国摇滚史上具影响力的演唱会之一,所有人都在惊叹它的象征意义,人们认为它曾经有可能改变潮流和审美,认为这是一个文化的缩影。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港台文化相继冲击的岁月,我们这里出产的摇滚音乐反而像是一个稀有的物种,毕竟他们太过于独特了,好像整个亚洲都找不到这样一群人。在他们的音乐中,传达出很多东方文明中不曾有过的情绪与思考。此前,我目睹了北京摇滚乐从无到有的过程,年时,文化上的认同,个体意识的觉醒,都让90年代中期的北京极富创造力,我所经历的红磡,是一场普通的演出,是众多文化形态中的一部分。是一群年轻人,在四分之一个世纪前,做的一场值得怀念的梦。当年,和“唐朝”乐队在一起的路璐
某日文书籍中的张有待
窦鹏,在“崔健”乐队任键盘手时期
正在家中排练的余伟民
周凤岭,“周先生”乐队主唱
“超载”乐队贝斯手欧洋,拍照时总爱坐在椅子上
“唐朝”乐队在工人体育场,王迪摄影作品
南“捞仔”吴立群、北“老五”刘义*——两大吉他手的会晤,王迪摄影作品
青涩时期,右起朱加、张岭、秦奇、何勇
马克西姆餐厅,何勇与画家方力钧、美国导演OliverStone的合照
张楚在“中戏”宿舍换鞋,墙上倒贴着《秃头歌女》的海报
日本“南天群星”乐队访华演出现场,长发窦唯上台献花
“唐朝”乐队,何勇,张楚,窦唯……虽几乎都不在新书中,但一样能够令观者的热血重新蒸腾的“红磡”现场文献照:温故而明理,怀旧而知新!
红磡舞台,和张楚排练中的贝斯手罗岩,玄番小雪摄影作品
定格的“唐朝”狂飙,高原摄影作品
何勇,上台前
疯狂的邓讴歌:左膝盖磕破了都浑然不觉?
“三弦奏出钟鼓风”的何爸爸
“双杰”联手……
其实当晚秋生并没撕衣服,真正撕衣服的是大壮!
“静如处子”,楚楚动人
“一边听一边跳”的观众们
一笛横江的窦唯
摇铃鼓的窦唯
吟唱的窦唯……
年北京《演艺圈》画刊的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